携程酒店后台(携程酒店商家平台)
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事无信不成。
出去旅游本来是一件乐事,没想到订机票和酒店的时候,价格一涨就觉得挺不开心的。
3月10日晚,微博网友@陈立人写下“携程牌坊倒塌”,质疑携程“大数据杀熟”现象,并在网上炒得沸沸扬扬。3月11日,携程发布道歉声明称,二次支付显示无票是系统Bug导致,不存在大数据杀熟。随后,很多网友开始吐槽他们也遭遇了大数据杀熟。
疑点越来越多,携程是不是用大数据干掉了?在OTA(在线旅行社)扼杀大数据之前,用户可以做些什么?
文:霍霍(行业风云会)
杀戮的全部故事
陈立人说前几天想从携程买机票。总价17548元,下单时间10: 47。
当陈先生准备付款时,突然想起自己还没有核对报销凭证,于是回到上一步更正。然后再去付款的时候被告知没有票,需要回去重新选择。陈立人吐槽,“票没了也就几十秒的事。太不可思议了。”
无奈之下,只好重新搜索选择。然而这个时候,价格变成了18987元。
陈立人想到自己之前也举报过大数据查杀,怀疑自己是否保存了一些不该滞留的手机应用信息。于是,退出,再次登录,再次查询,还是18987元。于是,陈立人卸载重装了携程APP,查询发现价格仍为18987元。
后来,他下载了HNA的应用程序,看看是否真的没有票。虽然HNA APP的体验并不好,但是结果显示同样的行程不仅有票,而且也不像往常那样“剩票不多”了。甚至价格比携程便宜很多。价格16890元,比第一款携程便宜不少。时间是12点24分。
10月10日晚,陈立人在微博上发布自己的经历后,迅速引起网友吐槽。一个叫“新体开”的网友说,“怎么不便宜?怎么比官方贵两千多!”
其中一个叫“爱学习und爱生活”的网友说,“如果你要报销凭证,这个突如其来的差额后面会有一个单独的发票,上面有服务费之类的明细。旅游行程中的机票价格是HNA的价格。作为一个普通消费者,有时候真的很无奈。”
3月11日上午,携程发布道歉声明称,二次支付显示无票是因为系统Bug,不存在大数据杀熟。
携程表示,除了陈先生的订单,携程还重新开放了这个Bug可能影响的其他用户。经过初步统计,这个Bug只会影响到少部分票紧张的用户,大概1300左右,涉及交易订单100单左右。
公告发布后,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
杀戮风暴仍在继续。
虽然携程对“大数据杀熟”事件进行了解释,但网友们似乎并不这么认为。
一位名为“wagda”的网友说,“这就像火车票不交钱会锁座一样,大家都能接受。这是什么虫子?用这个来解释涨价?没有意义。”
回到2017年10月9日晚,“韩雪炮轰携程”登上微博热搜榜,“携程在手,看清楚再走”这句话成为金句著名作家路金波也加入了对携程的炮轰,引来更多网友吐槽。
面对携程有史以来非常严重的公关危机,捆绑保险业务等灰色行业被曝光。保险公司为了抬高保费,自己销售太慢,选择和高流量的OTA合作。OTA可以获得高额佣金,保险公司依靠OTA流量获得高额保费。
在舆论压力下,携程有所收敛。2017年10月10日,我登录携程APP和携程官网,发现预订页面已经升级,各种增值服务产品已经默认不勾选。在业内看来,这是携程捆绑保险的表现。
2018年4月,江苏省消保委发布的《消费者机票退改签调查报告》引发热议。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网络调查的1250名消费者中,有退票和改签经历的消费者有995人,占比79.6%。但退票和改签费用普遍较高,收费标准混乱。
2018年5月4日,江苏省消保委正式下发约谈函,要求涉事的15家航空空公司和互联网机票销售平台在收到函件后10个工作日内到江苏省消保委进行约谈。除了国内8家大型航空公司空外,受访企业还有7家互联网机票销售平台:Ctrip.com、Qunar.com、Feizhu.com、Mama.com、Tongcheng.com、Tuniu.com、eLong.com。
那段时间携程被“酒店同房不同价”吹得沸沸扬扬,在全城掀起了一场风波。2018年5月27日,携程在微博中发文称,“携程是否扼杀了大数据”?没有"
但也有网友表示,“携程酒店的后台是动态加价,针对不同的消费者,不同的账户,会有不同的价格。对于消费者来说,有些情况会让你花的钱比你实际花的多。”2018年,“杀死大数据”成为年度热词。
如今,携程再次经历了大数据的厮杀。消费者不是傻子,也不是那么好糊弄的。
无独有偶,携程的“友商”也在做类似的事情。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Qunar.com用户表示,“我通过Qunar.com预订过酒店,经过多次亲身体验,发现酒店大堂当天就订好了,房间比半个月前网上预订的还便宜。而我提前上网去哪儿,主要是怕到了目的地后订不到房。”
因此,杀死大数据成了我们大多数人不得不关心的话题。搜狗对“大数据杀熟”的解释是指同样的商品或服务,但是老客户看到的价格比新客户看到的价格贵很多。
后台网站可以通过浏览、搜索、下单等方式对用户进行分析,描绘出用户的画像。如果对方是会花钱的用户,平台会推荐价格高的产品。
行业中的常见问题
事实上,OTA被质疑扼杀大数据是行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2018年10月7日,微博大V王小山称在飞猪上订了机票。“同一个航班,别人卖2500元,飞猪卖给我3211元,都是眼泪。”
对此,飞猪表示,“飞猪敢于承诺:从未使用、也绝不会使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但也有不少网友表示“大数据的扼杀很严重。”
此次,关于陈立人质疑携程大数据杀熟,携程回应:“无票二次支付是系统Bug,绝对不存在大数据杀熟。”不仅引发了网友对携程的吐槽,也引发了对其他OTA apps的吐槽。
一个叫“一个电话”的网友说:“都是这样的。智行买机票的时候明明显示已经抢到了。付钱的时候它说没票,真的喝醉了。”也有很多网友说;“去哪都一样。”
现在不仅携程有大数据厮杀的情况,飞猪、去哪儿、智慧也好不到哪里去。大数据杀熟已经成为OTA的通病。
虽然搜索引擎、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推动了时代的发展,但一些商家却利用这些技术欺骗消费者,牟取暴利。
由于大数据杀熟已经成为普遍问题,短时间内很难彻底整改。作为用户,只能从自身做起,用各种方法反制大数据的查杀。
伪装,卸载重装APP,重新注册使用;交叉查询,多找几个朋友试试,甚至用父母的手机(网络行为不活跃,数据较少的用户),或者备用手机,搜索比较,然后选择价格最低的那个下单;反向操作。当你想搜索A的时候,搜索一些不相关的B,C,D,用不相关的数据掩盖你的真实意图数据,防止大数据读懂你等等。
有业内人士认为,商家利用大数据“杀熟”,进行差别定价,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甚至可能涉嫌价格欺诈。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维护消费者权益。
本文由霍霍首发于微信官方账号“行业风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马俊,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