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河没有水(什么土不长草脑筋急转弯两个字)

光明日报记者维利赵明浩尚洁王艺臻

初秋,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大西海子水库的水闸缓缓升起,清澈甘甜的生态水随着海浪翻滚,奔向塔里木河下游。

这是自2000年以来,新疆第23次向中国最长的内陆河塔里木河下游进行生态输水。

喝下这清澈的水,沙漠里的胡杨就会挺立起来。芦苇、红柳、狗牙根、骆驼刺也变得繁茂起来,沿着塔河蔓延,带着淡淡的绿色。

经过23年的输水和23年的治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重新出现了一条“绿色走廊”。大河回归,带给更多人的是一片绿洲环绕、绿色繁荣、欣欣向荣的好景象。

什么河没有水(什么土不长草脑筋急转弯两个字)新疆沙雅县470万亩胡杨林迎来最佳观赏季节。刘著摄影/明亮的图片

泰特马湖,起死回生。

如果要看塔里木河流域水生态环境的变化,应该先从哪里看?

“当然,看看盆地里的尾湖——泰特马湖!”阿克兰·凯西,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局长,是对的。

记者驱车前往台特玛湖,在218国道上走了1040公里,就像走在一条“海上高速公路”上。但见平静的湖面在阳光下波光粼粼,一丛丛芦苇随风摇曳,水鸟在芦苇丛中自由舞蹈或游动,微风吹来,激起阵阵涟漪,多么美丽的秋景啊!

很难想象,这个繁华的湖泊干涸了30年,湖中心被沙漠吞噬,变成了一个大盐壳。

巴国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苏樱村是离台特玛湖最近的村庄。一位名叫阿合玛蒂·凯西的村民详细讲述了台特玛湖的过去:“老人说这里以前到处都是小湖。海子旁边站着胡杨树,红柳密密麻麻,人走不到那里。画一个卡盆(船),用罗布麻网随便抓,就是满网的鱼。”但当阿赫梅·凯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泰玛湖只剩下一个“盐壳”,风一起吹来满嘴的沙子。

没有水,村民们失去了生计,艾哈迈德·凯西不得不和家人继续迁移。

随之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无奈的现实:20世纪70年代至2000年,塔里木河在台特玛湖末端开始干涸,下游河段断流近400km。

河流一条一条干涸,海子不见了,树也死了。当218国道一次次被流沙吞噬,人们开始行动起来拯救这条“垂死”的河流。

2001年,塔里木河综合治理工程启动,南疆29个县(市)、18个团投入107.39亿元治理资金。自此,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开始启动。

当年7月20日,为了提前找到被风沙掩埋的河道进行清淤,穆塔里夫·托和塔里木河流域喀什地区管理局中上游管理处副处长提等3人从库尔干出发,向台特玛湖方向勘察塔河河道。烈日下,他们三人很快中暑,木塔力夫的同事刘宣新永远睡在了河边的沙丘上。

随着一次次输水的推进,河流下游逐渐丰沛。“一开始,水头花了两个多月才到达台特玛湖。从那以后,水头越来越快。2017年第18次生态输水,水头只用了10天就到了台特玛湖。”塔里木河流域干流管理局阿其克管理站副站长张宇说,在湖的入口处可以看到大量的野生动物,包括白鹭、野鸭,甚至野猪。

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数据显示,2000年至2021年,台特玛湖湖水年均流入量为1.36亿立方米,其中塔里木河湖水年均流入量占43%。车臣河年均取水量占57%。这些生命之水涌入泰特玛湖,涌入沿岸人民的心中。

“水好,一切都好!”站在湖边,阿克兰·凯西不停地哀叹。夕阳下,湖水荡漾,仙鹤飞翔。

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的专项研究成果显示,2000年以来,经过23次生态调水,塔里木河下游两岸地下水位(1公里以内)由8 ~ 12米恢复到2 ~ 4米,下游植被类型由治理前的17种增加到46种。沙化面积减少700平方公里,植被恢复改善2285平方公里。塔克拉玛干和库鲁克塔格沙漠的封闭趋势得到有效遏制。

魔术师“水”让泰特马湖起死回生。离家多年的村民正赶着羊群回到海子环绕、牧草丰富的村庄。

海岸绿,人民富。

现在是尉犁县罗布湖蟹鱼肥的季节。渔民们忙忙碌碌,打理着自己的事业。

十年前,楚宁宁来到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的罗布泊。“这片海子靠近塔里木河,周围还有其他海子,一点一点散落在沙漠里。”望着碧波荡漾的水面,楚宁宁的眼里满是喜悦。她说,现在这片水域扩大了很多,是水产养殖的绝佳场所。

如今,罗布湖周围的胡杨一天比一天茂盛,灌木茂盛。一条新修的道路蜿蜒曲折,给村子带来了痴迷钓鱼、摄影、沙漠的游客,也带来了人气和活力。

和春宁宁一样,塔河流域更多人的生活被水改变。在塔河支流甘薇河附近的一片棉田里,种植棉花近30年的李宏彦礼县塔里木乡人抚摸着田里的棉桃,乐在其中。“现在河水满了,我再也不用担心给土地浇水了。我的700亩棉花长势很好。”李宏彦说。

现在塔里木河干流被淹,有效保证了塔里木河干流灌区棉花、小麦的供水。作为国家优质商品棉基地县,尉犁县100万亩棉花长势良好,等待丰收。

生态输水也让沿岸的胡杨林充满生机。“通过分洪灌溉、补植胡杨等一系列措施,塔里木河沿岸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恢复,两岸植被生机盎然。今年沙雅县投资500万元,通过清淤、新建防洪坝、涵洞桥等方式进行生态引水灌溉,既降低了洪峰,又为胡杨林‘解渴’。”沙县胡杨林经营站塔里木中心管理处主任阿孜·买买提说。

天然胡杨林“吃饱喝足”,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也释放出更多的会展红利。

在沙雅县月亮湾,潺潺的塔里木河、郁郁葱葱的胡杨林和清澈的蓝天空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旅游旺季游客络绎不绝。

在尉犁县罗布村景区,塔里木河穿过沙袋和胡杨林。游客听着潺潺的流水声,走过百米长的吊桥,进入鱼骨形的民俗风情园。

“生态综合治理让景区两边的胡杨林更加茂密,各地游客也更多了。”新疆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马行健说。

一条大河,给海岸带来了水,也带来了发展的信心和底气。

科学治水,水是活的。

塔里木河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河,与塔克拉玛干沙漠共存。塔里木河流域有水就有绿洲,没水就有沙漠。

“这不仅是中国最干旱最脆弱的地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胡杨林区。天然胡杨林面积约1600万亩,占全国野生胡杨林面积的90%以上。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区,是中国重要的棉花生产基地。”来自阿克兰·凯西口中的几个数据,勾勒出了塔里木河流域的生态和经济价值。

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治水?在生态输水、综合治理的同时,决策者们不停地思考。

“不断加强流域水资源获取、使用、消耗和排序的动态监管,推动用水方式从粗放利用向集约节约转变,成为塔里木河流域治水的关键。”阿克兰·凯西说。

一滴,两滴,三滴...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34团,工人王芳望着滴灌带里的水,眼里满是期待。从荒芜到被绿洲覆盖,当地人正在利用一切手段有效利用珍贵如金的水资源。

现在,这里棉田辽阔,平均亩产棉花500公斤左右,是中国棉花亩产最高的地区之一。

“我们团所在的位置风头正劲,灾害多,水资源少。我们不断加强水资源的集约节约利用,促进棉花优质高产。”四团副团长刘刚告诉记者,全团今年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种植棉花9.82万亩,节水1100万立方米。

科学治水也离不开铁腕治污。博斯腾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拥有地球上美丽的风景。但就在5年前,博斯腾湖的水质还处于第四类,未能实现达到第三类的目标。

这一年,新疆全面推行河湖水长制,将塔里木河流域、博斯腾湖、台特马湖列为自治区级河湖水长。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三个河长、湖长办公室全部成立,进一步加强协同和科学治理。

2018年开始,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管理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兵团二师投入9亿多元,一口气启动了49项保护工程。29个排污口被永久封堵,14个非法取水泵站被取缔,周边多家企业被关停。

“经过几年的生态综合治理,博斯腾湖水质达到了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霸州市生态环境局博湖县分局党委书记范说。

科学治水理念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塔里木河流域的综合治理。“科学配置水资源,上游不需要向下游输送过多的水。水可用于流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中上游胡杨林等自然植被区和源区可以使用更多的生态用水,这是塔河流域今年的显著变化。”塔台管理局水量调度管理办公室主任何宇说。

这是水的变化,也是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水的变化所反映的科学理念,正沿着塔河流淌。

《光明日报》(2022年09月18日06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高龙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