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到彰武()
新华社沈阳9月16日电题:70年的坚守——彰武治沙的启示
新华社记者曹志、陈梦阳、杰克、张逸飞
中国农民丰收节即将到来。
这是彰武县科尔沁沙漠南端与章古台古沙林场交界处的航拍照片(8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在辽西北小城阜新市彰武县科尔沁南缘,有绿色的森林,无边的草原,金黄的稻田...这与过去的黄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上世纪80年代,彰武县章古台镇的沙漠旧貌(资料照片)。新华社
1951年,东北人民政府在彰武县章古台镇设立托儿所。70年来,面对肆虐内蒙古高原的风沙呼啸而下,42万彰武人留守家中,守卫着100公里外以沈阳为中心的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凭借龚宇移山的毅力,他们创造了沙地变林地的奇迹。
“死在黄沙上”,进行顽固的“沙战”
“风卷着沙子,街对面看不到人。刮了一夜的风,门被沙子堵住了,推不开,只好从窗户跳出去。”从小生活在北甸子村的马一老人,对当年风沙肆虐的情景记忆犹新。
与内蒙古自治区接壤的彰武县最北的村庄北甸子村,25年前被判“生态死刑”。上级工作组调查后认为北甸子村不适合居住,建议村民整体搬迁。
北甸子村的人不认输。那年4月1日晚上,村党支部书记董福才把12个村民代表叫到他家院子里说:“我们的祖先把我们扔在这里。如果我们不管理它,村民将无法保持它。我们必须控制沙子。”
董福才在北甸子村检查树木越冬情况(2014年12月11日摄)。新华社
在漫漫黄沙中种树不容易。第一天,大家都种了树,第二天早上,所有的树苗都被吹走了。挠一挠再种;再次刮掉,再次种植...倔强的村民们,在董福才的带领下,顶着风沙干活。
村民陈其华说,“我现在太累了,不想去想那些工作。不过老董要求严格,种的树都是用手拔的。能拔就一定要返工,没有姑娘村民经常哭。”
2015年,由于过度劳累,62岁的董福才睡在自己参与种植的万亩松林里。村民们说,老董“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提着水壶”的样子,就像一棵樟子松。蒙古从不退缩。他是把村民拧成一股绳治沙的骨干。
在彰武70年的治沙历程中,像董福才这样的个人聚集在生成,发挥出惊人的力量。他们倾其所有对抗风沙,靠着铁锹、马车等简陋的工具,一边种树种树,肆虐风沙的脚步退却了。
一匹老马,一个水壶,老兵李东魁,1987年到章古台林场阿尔香护林点当护林员,在无水无电的环境下看护8500亩樟子松林,30多年来每天至少13个小时巡山。累了就在树下打个盹;饿了,拿出干粮,吃几口凉水;闷,站在沙坨子上,喊了几声,唱着记忆中的军歌。
张喜安县阿尔乡护林员李东奎在森林中巡逻(2013年8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在李东魁守护的34年里,没有发生一起森林火灾。妻子生病,房子漏雨,甚至女儿的婚礼。李东魁说:“树要是起来了,我们就留着。值得!”
看着一棵树从萌芽成长为参天大树,女儿李明明越来越理解沉默寡言、固执己见的父亲。现在经常有阿尔乡的祖孙三人到村里发防火宣传单。他们是57岁的李东魁,32岁的女儿李明明和8岁的孙子。
五指沙学校的校长翟钟灵说,沙漠里有一种植物叫“沙塔王”。沙尘暴越凶猛,枝叶越茂盛,对地面的抓地力越强。彰武那个“攀附”在黄沙上的治沙人,就像一个倔强的“沙斗”。
20年的时间,在四合镇一块2400亩起伏的沙地上种下了30万棵树,这是村民侯贵用自己的努力换来的心血。
侯贵在彰武县四合镇林地巡逻(2019年10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雷龙摄
如今,70岁的侯贵依然每天在树林里钻来钻去,育苗种树。看着一棵树苗,他饱经风霜的脸上时常不经意间露出笑容。
两年前,侯贵种的杨树大面积死亡。当时他在树林里徘徊了好几天,好几次放声大哭。擦干眼泪后,他依依不舍地砍倒了病树,倔强的老人决定从头再来。侯贵说:“我要建百年防风固沙工程,种长寿抗旱的树。死后,这片森林将交给国家。”
从董福才到李东魁,再到侯贵;从一个人,到一个村,再到全县,42万彰武人把“化沙为绿洲”的誓言刻进了骨子里。妻子陪着丈夫,父母老了,孩子上了,接班人接过前任的责任,群众听党的号召...彰武人在抗风沙中矢志不渝,在接力中拼搏。
这是在彰武县大德镇拍摄的西九湖(8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彰武县委书记刘清楚地记得2019年大年初四在大德镇一村民炕上召开的座谈会。当时需要从村民手中流转土地来恢复草原。在解释退耕还草治沙的好处时,淳朴的村民说:“不谈价钱。子孙后代保住家园是好事。动手吧!”
抗击沙尘暴实践科学报国。
这是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原所长刘斌的墓地。他被埋在章古台的松林里(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彰武县章古台镇密林深处有一块墓碑。墓碑的主人刘斌是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老革命。1953年,他服从组织安排,从辽西义县县长的岗位上,调到新成立的辽西林业实验站任党支部书记、主任,固沙种树37年。1990年去世前,刘斌说:“把我埋在章古台的树林里,永远做个游侠。”
上世纪80年代,时任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所长的刘斌(白衣)带领科技人员进行规划(资料照片)。新华社
辽宁省治沙利用研究所的前身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是新中国第一个治沙科研机构,新中国科学治沙由此起步。70年来,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通过固沙、培育树种、克服森林病害,为中国荒漠化治理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的展览室里,有许多科研人员在沙地上工作的照片,记录着他们的心血和努力。86岁的原导演朱德华说,要研究沙尘暴,就要蹲在沙子里。风越大,越要放哨,观察沙尘暴如何移动,探索固沙造林的规律。研究人员经常白天流汗,晚上穿着大衣睡觉。
这是彰武县章古台镇的松林(8月30日拍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樟子松高大常绿,平均高度20米以上。樟树在彰武随处可见。这种“移民”已经在“三北”防护林带的很多地方生根发芽。20世纪50年代,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第一代林业科研人员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选种、育苗和试种。这种原本生长在寒温带的树种“南迁”了八个纬度,定居在地处温带的彰武,创造了中国沙地造林的奇迹。
有一次,一位到彰武考察的外国专家不相信沙地上能造林,就用铁锹往下挖。“他挖了一米多深。他走得越低,沙子就变得越白。最后他竖起大拇指,信了。”朱德华说。
自1978年以来,樟子松的种植面积。樟子松在塞罕坝、榆林、陕西等“三北”防护林重点地区已突破1000万亩,成为我国半干旱地区荒漠化治理的主要树种。
1991年夏天,最古老的樟子松。三北防护林多地蒙古扁桃成群死亡,呈流行暴发趋势。消息传来,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很着急。
面对保存一千万亩樟子松的重任。蒙古栎,从1992年开始,宋晓东研究员痴迷研究了10年。经过灌、喷、抽等无数次失败的实验,他终于找到了原因。“看不见的松沫蝉咬住树的组织,不停地吮吸树的汁液。再加上松梢病,一种蠕虫和一种疾病造成了樟子松的枯萎。蒙古拉去死。”宋晓东说。找到原因后,宋晓东研究出不同密度间伐的防病方法,给树木留下足够的养分空,营造针阔混交林,使树种共生互利,取得显著效果。一千万亩樟子松。《三北》里的蒙古被救了!
这样的例子在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有很多。“林业有其长期性。我们想快,但是我们不能快。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科研精神。”朱德华说。
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种树育人,贡献了一大批科研成果,为我国荒漠化治理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怀揣理想。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员把论文写在了沙地上,他们在抗击风沙的最前沿实现了科技报国的理想。
酸甜苦辣,冬奥树播种希望。
金秋时节,从高处俯瞰,3公里宽、2.6万亩的北甸子村林带,犹如一道不可逾越的绿色屏障,顽强地阻挡着风沙侵袭科尔沁。北甸子村不仅没有消失,还把防风固沙的防线向科尔沁腹地推进了13公里。
从一棵树到一排树,再到整片森林,70年接力治沙,沙化面积一度达到96%的彰武县,林地面积从18万亩增加到20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9%提高到34.5%,平均风速从20世纪50年代的每秒3.4米下降到每秒1.9米。
绿色是彰武的底色。
这是彰武县草原生态修复示范区(8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随着对防风治沙规律认识的提高,除了不断植树造林,彰武开始以“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治沙”的系统理念推进生态建设。2018年以来,彰武先后启动130万亩草原修复工程和5万亩沙化土地治理工程,全面治理风沙。
游客在彰武县德力格尔景区游玩(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从彰武县向北行驶20多公里,来到一个名叫欧兔知的沙丘。登上欧丽山的观景台,你可以看到眼前蓝色的德利格尔湖和一望无际的德利格尔草原。张喜安林业和草原局局长段文刚表示,这项130万亩的草原修复工程将在彰武北部构筑一道生态屏障,是集山、水、林、田、湖、草、沙为一体的生动实践。
这是彰武县草原生态修复示范区(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站在六合河畔,看不到稻田的尽头,那是一片金黄。旱田改水田后的第一季水稻即将收割。冷镇三村村民白景春笑着说:“以前刮到嘴里的沙子那么苦,现在种在沙子里的稻子香。”
在彰武县满堂红镇,过去的沙地改成了水田,种上了水稻(8月31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由于水少沙多,六合被称为“东北小黄河”。在河流周围的沙地上,最初种植花生和玉米。它们种得越多,沙漠化就会越严重。在“水中有沙”的治沙理念下,如今,5万亩沙地奇迹般地变成了水田。据农业专家介绍,柳河的水引入稻田立体种植水稻和螃蟹后,泥沙成为上等肥料,土地会越长越肥。此外,旱改水可辐射50万平方公里的湿地效应。
这是章古台镇的松林(8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杨青摄
植树70年的彰武人,对即将到来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充满期待。彰武30年成功繁育的“彰武松”,因其四季常绿、耐寒,被选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场馆周边绿化树种。2016年开始在延庆冬奥体育场种植的彰武松多已经派上用场。
“北京冬奥会开幕,全世界都能看到彰武的绿色!”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所长余国庆说,他眼里有期待。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陈原东,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