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类别(高校科研项目有哪些)

【学习与思考】

作者:赵凌云(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华中师范大学研究基地主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实施以育人为本、培养人才为核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总体发展战略,构建学生、学术、学科一体化的综合发展体系。今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调研时强调,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到底是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应该为推进人才自主培养、构建我国自主知识体系做出贡献。

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自主培养,重点是“一体化”,即“学生、学术、学科全面发展体系”。为此,首先是要科学地把握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学生”是基础,高校的一切工作,包括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都必须围绕德育展开。学生受教育的过程往往是推动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动力因素。“学术”是学术研究的基础,具有不确定性和相对独立性,往往推动学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形成不同的研究方向,为学科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纪律”是支撑。学术研究成果相对成熟后,学者往往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分类,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学术体系,从而形成学科。人才培养的成效和水平是检验学科建设和学术发展水平的根本标准。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特别是“双一流”高校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成长规律,不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优秀人才全链条培养体系,坚持建设一流学术人才和创业团队,打造一流优秀人才的后备力量和蓄水池。要注重人才在实践中的自我培养,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到科研生产一线创新创业,到国家重点领域、重要行业、重要岗位历练,培养一批学科交叉领先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基础研究人才。要注重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人才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和实践创造有利条件,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人才队伍。三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在学科交叉融合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如探索院系体制改革,但现实中传统的以院系为单位的学科归属管理体制根深蒂固,资源配置习惯于以现有成熟学科为基础;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不是完全自发和自然的,PI团队需要进一步的融合。要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动力,以学院建设为手段,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壁垒,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提高学术创新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第四,要贯穿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要以实践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参与为导向,引导学生在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等各个环节运用学科教学和学术教育的成果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积极调动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积极性,推进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以平台化、项目化、生态化方式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建设一批集教育、培训、科研为一体的区域性共享人才培养实践平台和基地,从根本上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促进学生自我成长。

一次部署,九次实施。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自主培养,关键在“落实”。一是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骨干培养,把教师培养成善于“传道授业”的“教师”和“修身”的“教师”的统一体,努力在研究和解决关系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关键性重大问题上显示真本事,取得好成绩。要努力把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转化为教书育人的教学资源,真正以高水平科研支撑高素质人才培养。二是完善多元评价机制。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持“破五”,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分类评价、增值评价、长期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要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体系。三是激活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要加强人才培养、选拔、使用一体化制度设计,进一步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加大人才培养投入,明确人才投入绩效目标,提高人才培养投入效率。要制定人才培养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人才培养与人才政策、人才计划和改革创新重大任务的有机衔接。要提高人才服务精准化水平,建立健全时间、精力、薪酬、住房、子女入托等保障机制,让人才专注于教学和科研,努力推进自主人才培养,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把高校打造成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光明日报》(2022年8月16日第15版)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李夕一,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