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养殖合作项目()

种养殖合作项目()红网新闻8月18日讯(通讯员杨汝阳池燕文琴)青蛙在稻丛中歌唱,水稻在田里生长,泥鳅在水里嬉戏。8月10日,天元区雷大石镇剑龙村,黑斑蛙养殖基地呈现出一幅“青蛙+水稻+泥鳅”共生的立体生态种植养殖美丽画卷。每亩地种植单粒水稻平均年产值1000元以上,通过“青蛙+水稻+泥鳅”的新型共生模式,年产值可达6万元。经营形式的多样化不仅改变了传统单一的农业生产模式,也使农田实现增产增值、绿色高效发展。

多用一田,探索“青蛙+水稻+泥鳅”共生新模式

炎炎夏日,稻田里,一排排浅浅的沟渠环绕着绿色的稻苗。沟渠连着田埂,田埂热气腾腾,黑斑蛙躲在稻苗下。

80后农民王灿刚把饲料扔进水里,几只长着黑点的“贪吃”青蛙立刻从稻苗里跳了出来。然后,黑斑蛙成群结队扑向饲料,爬得满地都是,整个田野一片呱呱叫。之后,饱餐一顿的黑斑蛙要么“扑通”一声跳回水中,要么回到稻苗中“消化”。

王灿是一位回到家乡的年轻企业家。今年,他在剑龙村探索出了“青蛙+水稻+泥鳅”的共生新模式。在现场,养殖青蛙的水田被分割成若干块,每块周围用竹排和纱布搭起一定高度的围栏,顶部用纱布覆盖。

“这样既能防止黑斑蛙逃跑,又能防止鸟、蛇、老鼠等偷吃。”在王灿的田野里,不仅有水稻、黑蛙,还有泥鳅。

简村党总支书记唐勇说,“这是一个短、平、快的产业,成长周期短,资金回收速度快,可以实现‘一田多用,一水多用’的目标。目前黑斑蛙和泥鳅的销售不是问题。”

降本增效,实现田间绿色生态循环。

“青蛙+大米+泥鳅”的新模式有什么新意?亮点在哪里?

“稻花香说好年,听蛙声。”在过去,青蛙和水稻是共生的。现在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种粮大户不断涌现,从养殖到收获,实现全程机械化,效率大大提高。农田里,机器轰鸣声多,青蛙呱呱声少。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里的“新”主要体现为稻田轻简、生态养殖、产值高效。

黑斑蛙在养殖过程中,以昆虫和杂草为食,可防治水稻害虫和杂草;泥鳅能消化黑斑蛙的排泄物,疏松土壤,净化水质。由于整个稻田不使用农药或化肥,提高了稻谷和水产品的质量。黑斑蛙和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价格可观,也降低了水稻的生产成本和农药对农田的污染。农民在同一块地里不仅可以获得几倍的收入,还可以降低化肥农药的成本。既弥补了传统种植的单一,又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收益。

高效农业,生态种植养殖,每亩收入超过3万元。

8月初,王灿的黑斑蛙和泥鳅已经上市,很受市民欢迎。黑斑蛙的市场价在15元到18元之间,泥鳅几天之内卖一只空。

半年前,王灿在农田里放了10个网箱,40万只青蛙和20万条泥鳅,90%都活了下来。半年后,黑斑蛙产量超过4000公斤,泥鳅产量超过1000公斤。

“6亩农田,预计产值可达20万元,每亩产值3万多元。”王灿算了一笔账。这是第一年繁殖季节的结果。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一年可以实现两季,亩产产值有望达到6万元。

事实上,王灿在养殖青蛙之前已经喂过猪了,但是他没有遇到好的市场,所以他赔了钱。种地,一亩地年产值才1000块钱。他不想走传统农业的老路。创新和高效才是出路。

王灿有了创业的想法后,就爱钻研投入少见效快的新项目。瞄准黑斑蛙养殖后,他还去湖北学习了3个月。从场地建设、养殖技术到原料采购,他样样精通。

“创业不容易,但政府帮我解决问题,村民帮我扩大销售。”王灿说,雷大石镇党委书记卢俊辉多次来这里指导工作。接下来,他的思路是打造黑斑蛙产业链,带动黑斑蛙饲料产业和餐饮业发展,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金悦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