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出十三归是什么意思(贵州历史上出现过哪些名人)
贵州,简称“黔”或“贵”,是省级行政区。省会贵阳,地处西南内陆地区腹地。是西南地区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界于北纬24°37′~29°13′,东经103°36′~109°35′,北接四川和重庆,东毗湖南、南邻广西、西连云南。
贵州自古以来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出现了不少历史名人,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冉琎冉琎(1199—1258),南宋播州绥阳(今遵义市绥阳县)名士,军事战略家,南宋将领。宋理宗淳祐二年(公元1242年),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重庆知府,积极准备抵御蒙古军南侵。冉氏兄弟闻余玠是位贤能的统帅,便去重庆拜谒余玠,献保西南计:主张“徙合州城”。他们分析说:“蜀口形胜之地莫若钓鱼山,请徙诸此,若任得其人,积粟以守之,贤于十万师远矣,巴蜀不足守也。”余采纳了冉氏兄弟计策,密奏朝廷,任冉琎为承事郎,代理合州知州,冉璞为承务郎,当理合州通判。
2.冉璞冉璞(?—1260),贵州省绥阳县青山平母台人,冉琎异母弟,南宋大臣。 与兄冉琎(?—1253)史称“二冉”。
南宋淳祐二年(1242),二冉组织军民,在钓鱼山构筑内外城池10余座、水井92口,可容军民17万的雄踞西南的钓鱼城军事重隘,将合州(合川)迁于此。宝祐元年(1253),余玠遭投降派谗害,冉氏兄弟亦于1253年卸职回乡。
3.马士英马士英(约1591~1646),字瑶草(一说字冲然),贵州贵阳人,明末大臣,官至内阁首辅,相传本姓李,过继马氏,祖籍广西梧州(一说江苏仪征)。明万历己未(1619年)成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后历官严州、河南、大同知府、庐凤总督等职。甲申变后,马士英与兵部尚书史可法、户部尚书高弘图等拥立福王朱由崧建立南明弘光。因“拥兵迎福王于江上”有功,升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成为南明弘光王朝首辅,人称“马阁老”。后国事不济,在抵抗清军侵略中壮烈殉国。有清一代,其为人颇遭指责,时唯有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幸存录》对其持-允。有《永城纪略》(含《永牍》)及部分诗文、书画作品传世。
4.丁宝桢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县)人。道光二十五年迁往平远州进修,咸丰三年(1853年),33岁的他考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自此步入仕途,后任翰林院编修。丁宝桢是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四川总督,曾诛杀骄纵不法的大安德海。去世后赠太子太保,谥文诚,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5.曹维城曹维城(1683~?),字价人,贵州贵阳人。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癸未科武进士第一人。清康熙四十二年冬十月,康熙帝策试天下中式武举于太和殿前,驾御瀛台紫光阁,阅试中式武举骑射技勇,后回到乾清宫,读卷官等以殿试武举诸卷呈览,康熙帝亲定名次。传谕曰:“武进士中,优者颇多。”康熙帝亲御金殿赐武举曹维城等102人武进士及第出身有差。曹维城获取武状元后,授头等侍卫,正三品官衔。
6.李世杰李世杰,贵州省黔西人,乾隆时期从小吏一直官升至兵部尚书。他始终清廉自律,严饬吏治,激浊扬清,以清正廉明而闻名遐迩。他对恤民情,处处为百姓着想,在清朝是一个难得的清官。在任四川总督期间,李世杰率军将廓尔喀人赶出国土,对安定西藏,保卫祖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受到乾隆皇帝的高度赞扬。总之,李世杰在处理政事、体恤民情、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做出了许多可圈可点的贡献。
7.郑珍郑珍(1806~1864)清代官员、学者。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贵州遵义人。道光十七年举人,选荔波县训导,咸丰间告归。同治初补江苏知县,未行而卒。学宗许郑,治经学、小学,亦工书善画,还是晚清宋诗派作家,其诗风格奇崛,时伤艰涩,与独山莫友芝并称“西南巨儒”。所著有《仪礼私笺》、《说文逸字》、《说文新附考》、《巢经巢经说》、《郑学录》等。
8.王士俊王士俊(1683-1750)生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贵州平越(今福泉)牛场渚浒人。字灼三,号犀川,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世家。“10岁即能诗善文,19岁入平越府学,广交良友,不耻下问。见事不平,据理争辩。”雍正皇帝即位,号召天下百官士子向朝廷进言,王士俊也提交了几条意见,被接纳后于雍正元年(1723)选送河南任许州知州,自此开始其官宦生涯。当时许州濒临黄河,黄河经常决口,地方河防物资年年缺乏,灾荒时时发生,百姓困苦。王士俊到任后,施以仁政“革除衙门买卖官价,国课重耗,派办物料等陈规”,以市价买卖防河材料,杜绝以往官价高于市价弊端,又“严惩盗贼,冤狱错案”,“减免赋税,鼓励农耕”,许州百姓生活得以缓解。王士俊官声卓著,也很有学术成就,著有《河南山东古吏治行》、《河东从政录》、《困之录》、《清流县志》等书稿行世。
9.傅玉书傅玉书(1746~1812),字素余,号竹庄,清朝贵州瓮安草塘下司人。贵州著名诗人。生于学者之家,祖父傅如励,曾师从明朝监军御史钱邦芑。傅玉书的父亲傅龙光,系乾隆中期秀才,平生喜爱程朱理学,一生著有学术著作数种。由于家风熏陶,傅玉书走上了钻研学问的道路。傅玉书是乾嘉时期贵州的一代才子,是瓮安文化的领军人物。他以才华学识饮誉黔中’名扬华夏’更以自己在文学艺术上的求索精神赢得了后人的钦仰。在他的影响下'瓮安人文蔚起,人才辈出,成为黔中腹地的一枝奇葩。傅玉书创造了贵州文化史上四个第一的奇迹:辑贵州第一套诗歌集成、撰贵州第一个剧作、写贵州第一部私家方志、为贵州第一个诗文兼擅者。公元1812年,傅玉书因病逝世,终年66岁,后葬于贵阳三桥阿江河。
10.夏同龢夏同龢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参加癸巳科乡试,中举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被光绪帝“亲笔御点”为戊戌科(恩科)一甲一名进士(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公派留学日本法政大学,是第一个以状元身份留学的人,攻读工业和经济,学成回国。
11.黎庶昌黎庶昌(1837—1896),男,字莼斋,自署黔男子,贵州省遵义县东乡禹门人。黎皑第四子。早期从郑珍学习,讲求经世之学。清咸丰十一年(1861),贵州因地方战乱停止乡试,黎庶昌北上赴顺天府乡试。时值英法联军进攻北京,太平天国占据南京,清廷内外交困。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12.王伯群王伯群(1885—1944),贵州兴义人,同盟会先驱、近代革命先驱、政治家和教育家。1937年,战争爆发,上海“三”后,日军来犯,大夏内迁贵州,抗战期间,王伯群带领大夏大学三次迁校。 1944年冬,王伯群在领导迁校过程中积劳成疾。1944年12月20日,王伯群病逝于重庆陆军医院,终年60岁。著有《交通事业改革方案》《电政设施三年计划》《航政建设纲要》《伯群文集》等著作。
正月十三"杨公忌日",传闻也是"阎王忌日",民间称"毒日",凶,诸事不宜。
古人认为正月十三为"凶日",行事不吉,尤不适合出门办事,否则不顺,易生节枝,最好宅在家里。这些是古代民间说法。
什么是"杨公忌"和"阎王忌"?正月十三习俗讲究和忌讳有哪些?且听小编给你扯。
正月十三"杨公忌日"传北宋老令公杨继业在正月十三战死。
民间传,赵匡义误中辽国阴谋,杨令公率杨家将保驾前往,所谓"七郎八虎闯幽州"。杨家将行军两狼山前,老令公忽感不吉,自己姓杨,两"狼"挡路,"羊"入狼口。
果然,杨家将遭遇埋伏,兵败滩,杨家将遭受重创,几无所剩,杨令公也战死。这天是正月十三,人们便把此日定为"杨公忌日",以纪念保国忠良杨家将。
于是,古人认为正月十三为"大凶之日",不宜出门行事,当安静居家,勿躁勿扬,谨慎低调,以免是非缠身,或不顺发生。
"阎王忌日"和"毒日"的说法民间传说,阎王老爷有子十三。有一次,阎王狂妄不忌炫耀于人,"我有十三个儿子,就算一个月死去一个,一年也死不完!"
据说阎王的狂傲自大惹怒了天帝,掌管生死簿却掌握不了儿子的命运,随后十三个儿子每28天就被划拉走一个。你猜对了,阎王最后一个儿子正好在正月十三去世。
阎王自然非常忌讳这天,民间也怕触怒了老头子,于是认为正月十三为"毒日",百事禁忌,凡事注意,减少户外活动,尽量保持低调。
关于正月十三"阎王忌"的传说,各地有很多不同版本,但都是关于阎王爷的类似传闻。
正月十三风俗①上灯日
民间正月十三称"上灯日",又叫"灯头生日"。这天有民俗活动"试灯",调试花灯效果,实际就是为元宵佳节闹花灯做准备工作。
民俗说法,正月十二搭棚,十三"试灯",十四"起灯",十五"正灯",十六"圆灯",十七"罢灯"。
元宵节(道家说法"上元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大传统节日,气氛铺垫和准备工作要有的。
②拜关公
相传,关圣帝君在正月十三这天得道,后人称"关帝"、"武圣",民间又有"武财神"之说,一向有祭拜关公的传统习俗。
民间把关公视为正义化身、保护神、行业神、财神。正月十三这天,人们去关帝庙祭拜,以祈新年诸事顺利,财运亨通。作为心理寄托,拜关公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③祭龙王
在我国沿海一带,正月十三这天,民间也有自己的特色活动,如祭"海龙王",又叫"祭海"。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沿海人们又给龙王整出个生日,也在正月十三,就是祭海习俗。祭祀活动隆重,设案几,上摆元宝饽、三牲、鱼等祭品,锣鼓喧天加鞭炮,祭拜海龙王,朝大海行礼,以求龙王保佑出行平安、渔业兴旺。
华夏之广,风俗很多。欢迎大家补充。
正月十三禁忌前面说正月十三为"杨公祭日"、"阎王忌日"、"毒日"。老辈说,"正月十三阎王忌,屙屎拉尿都不利",这天当然禁忌多。
①不宜出门
在老辈看来,阎王都忌讳正月十三,民间自然更自觉了。基本讲究是忌出行,尽量在家。
若真有要事不得不出门,可选在阳光正好的时辰,而且尽量早出早归。
②忌争口舌
正月十三忌快嘴快舌。
保持良好心态和谦逊姿态,不可百无禁忌,言语忌张扬,少谈闲话是非,不与人争吵争执,以免惹是非上身,对自己和家人都不利。
③不宜探望
老辈人看来,正月十三是"凶日",本就不宜出门,更忌讳出门探望老人和病人,不吉利。
习俗上,正月十三诸事不宜,看望病人和老人是很讲究,甚至敏感的事,当然更不合适。万一对方或家属很忌讳,岂不是好心办坏事?
习俗这种事不一定有道理,但忌讳尽量要避免,是为尊重,万一把人家看出问题就难堪了。
④忌行大事
传统认为,正月十三为"凶日",大事勿用。
生活要事婚丧、嫁娶,动土、搬家,这些兴师动众的大事件都不可选在正月十三这天。
写在最后华夏传统以双数为吉,单数不吉,凡重大传统节日基本都设在单数日子。春节一月一、上巳三月三、端午五月五、乞巧七月七、重阳九月九,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都是单数……
奇数不吉,古人设节祭祀,以避凶祈福。农历正月十三,月日皆单数,又在新年第一个月,又碰上"杨公忌"、"阎王忌"、"毒日",这天讲究和忌讳自然很多。
习俗这种事不好以"道理"二字简单界定。正月十三习俗是民间避凶趋吉的老文化。古人认知受限,心理和情怀寄托现象无可厚非。
于今天而言,借习俗了解并理解老辈的生活风貌,还是很有意义的,择其精,去其弊,可也。至于民间忌讳,能避则避吧。
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九出十三归:是指的一种计算。
所谓的“九出”,并不是借款本金就是九,比如借款1万,这个九出就是只给9000;这个扣下来的1000,可以说就是“手续费”;十三归就是到期要还1万3千。只要签下借款协议,第二天还钱也是这个数。借款期限一般是一个月,或者三个月为一期,到期必须还钱,不然利滚利将永远还不起。
到期后,每个期限将在原有的本息总额的基础上,加收3成的利息,按借款1万来算(到手9千),到期1万3未还,那么在逾期后要还的总额为169000,再逾期累计计算,这就是利滚利的。
如果一期为三个月,也就是说四个月就要还这么多,而在古代的实际借款中一期最多一个月,算下来年化就很惊人了,约借款数额的五倍(5万)还多,简直就是吃肉不吐骨的血盆大口。
扩展资料:
九出十三归,这个复利计息方法,最早是运用在典当行里的,其后民间资金借贷,也采用了这种方法。由于这种计息特别高,在重利的盘剥下,人们一时无法还上,就会倾家荡产,人们对采取这种,痛恨之下,只好他们造雷劈,民间又称作“雷公轰”。
在古代的“当铺”是一个特殊的行业,从业人员被称为“朝奉”,就是当铺要比别的行当多向朝廷缴纳特定的饷银,这一方面也是当铺“九出十三归”的客观原因。可对于那些穷困交加,为解燃眉之急而不得不借贷的贫苦人家来说,明知火坑也不得不这么做。
参考资料:
一、事业单位的含义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二、事业单位的分类
(一)按照社会功能划分
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
1.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是指承担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职能的事业单位。例如:社会科学联合会、是指社会科学院基础理论研究所、计划生育协会等。
2.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是指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不承担职责的事业单位。例如:从事应用技术研究科研院、广播电视台、出版社、城市公用方面的市政管理、房产管理、园林设计等。
3.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是指面向社会提供公益服务和为机关行使职能提供支持保障的事业单位。例如:养老院、大专院校、中小学、重要的医疗卫生单位、疗养院、考试管理中心等。
(二)按照经费来源划分
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自收自支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
1.全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指全部支出由国家财政拨款,收入全部上缴国家财政的事业单位。例如:学校。
2.差额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指首先用自身的收入抵补支出,不足部分由财政拨款其列入国家预算的仅仅是自身收支之间的差额数的事业单位。例如:医院。
3.自收自支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是指支出由自己解决,收入由自己支配,收入不纳入国家财政预算管理的事业单位。自收自支预算管理单位也可以称为企业化管理单位。例如:出版社。
三、事业单位的范围
事业单位涉及许多行业,活动领域十分广泛。按照机构编制部门的统计,目前我国的事业单位包括以下25种类别:教育事业单位;科学研究事业单位;勘察设计事业单位;勘探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新闻出版事业单位;广播影视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体育事业单位;农林牧水事业单位;交通事业单位;气象事业单位;地震事业单位;海洋事业单位环境保护事业单位;测绘事业单位;信息咨询事业单位;标准计量、技术监督、质量检测事业单位;知识产权事业单位;物资仓储、供销事业单位;房地产服务;城市公共事业单位;社会福利事业单位;经济监督事业单位;机关后勤服务事业单位以及其他事业单位。其中教育事业单位;农林牧水事业单位;卫生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在数量上名列前茅;教育事业单位是我国事业单位的主体,其工作人员大约占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规模的一半以上。
双胞胎姐弟西蒙和珍宁的母亲刚去世,姐弟二人就从遗书中得知他们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并且二人的生父也依然在世。
从遗书中,西蒙和珍宁了解了母亲的一段往事。母亲娜瓦尔出生在黎巴嫩的教家庭,年轻时她和穆斯林难民瓦哈布相爱,并且未婚先孕,这在当地是不被允许的。
于是两人连夜逃跑,没想到娜瓦尔的哥哥还是将瓦哈布杀死了。娜瓦尔被带回家后,为防止外人发现她怀孕,娜瓦尔被囚禁在家中,直到生下孩子。
外婆在孩子的后脚踝做了三个黑点标记之后,就把孩子送走了,之后娜瓦尔便离开了家乡。4年后,爆发武装,教徒对穆斯林教徒展开,娜瓦尔得知儿子所在的难民营正遭受战火,娜瓦尔决定孤身去寻找儿子,到了目的地却只看到一片狼藉。
此后为了报复教徒,娜瓦尔加入了穆斯林组织。十几年后,娜瓦尔在组织的策划下,成功完成了刺杀头目的任务。
刺杀成功之后,娜瓦尔被抓了,并遭到长达十五年的囚禁。被囚禁期间,娜瓦尔被监狱里的侩子手尼哈德侵犯了,并因此生下了双胞胎西蒙和珍宁。
多年后,年老的娜瓦尔在河边遇到了那个后脚踝有三个黑点的孩子,她确信这就是她的大儿子。然而当男人转过来之后,娜瓦尔呆滞了,那竟是侵犯她的侩子手尼哈德,尼哈德此时早已不认识面前这个老妇人。
娜瓦尔怀着矛盾的心情匆忙离开。此后娜瓦尔彻底病倒了,经过内心的煎熬,她终于立下遗嘱,让姐弟回到自己的故土,寻找他们的父亲和哥哥,一路的调查让双胞胎姐弟彻底了解到母亲的过去。
当双胞胎姐弟将母亲的信交给尼哈德之后,尼哈德才意识到自己犯了多么不可饶恕的错误,他居然是双胞胎的父亲同时又是哥哥,这一切似乎都跟他开了巨大的玩笑。
就这样影片结束,这部电影《焦土之城》将种族宗教、生活伦理、战争等元素融合在一起,让人们看到兵荒马乱的年代,生活多么荒诞而无奈。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robots,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