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燮的诗石竹(郑燮的诗石竹画作)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常青的竹子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和永恒的青春。竹空心代表豁达的性格;它的枝干弯而不折,是刚柔并济的做人原则;而天生有结的同时,竹结会露出来,这是正直品格的象征。竹子的挺拔、洒脱、挺拔、清高、细腻、婉约,也是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

竹子是中华美德的物质载体,是君子的象征,受到无数仁人志士的喜爱。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对竹子赞不绝口,留下了大量的诗词和竹画。中国最早的竹情节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此后,竹子从一个文化意义演变成一个民间形象。比如“竹报平安”,常用来祝福平安和好运。

国画中的竹子,往往用水墨来表现竹子的形象和神韵。水墨竹画在写意花鸟画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笔墨特点是写在书上,画竹子要“胸中成竹”,才能挥洒自如,表现出竹子的神韵和整体性。

竹子婀娜多姿,翩翩起舞,不畏霜雪,四季常青,“未出土时先有节,凌云犹谦”,是君子之风。画竹子的关键在于对竹子枝叶的选择和概括。用笔自然,一气呵成,展现了竹子的无限生机,浓淡对比,妙趣横生。

在国画中,竹子、梅花和喜鹊被画在一起,有着长久爱情和幸福的美好寓意。

郑板桥的石竹画:

郑板桥与他的竹子画

郑板桥与他的竹子画

郑板桥与他的竹子画

郑板桥与他的竹子画

郑板桥与他的竹子画

郑板桥与他的竹子画

郑板桥(1693-1765),原名郑燮,字克柔,号利安、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科举应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在山东冠县、威县的县令中,有一种政治声音:“民一岁饥,求救济,然后乞病而归。”他做官前后,一直住在扬州,以书画为生。作品,文字,好书,画。诗对成语不屑一顾。擅长画花,木,石,尤其是竹子。兰的《叶之美》被挥毫,以草书流传。不凌乱,不稀疏,很完美。还有独特的书,有隶书和楷书混杂。他们自称“六部书”。也是通过绘画来完成的。印章的笔力古朴而古老。他是个豪放的人,选了县令做秀才,每日作诗作酒,调任潍坊郡。因为饥饿,他请求救济人民,向官员们申诉,然后回家。他住在扬州,名声很大。爱山河,与诗人们、野人来一场醉游。当你在休息室和僧墙写一堆瘦长的石头时,你会感叹观众。他写了板桥全集,是手书的。卖的画都是润色,流传一时的。作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书、画被称为“三绝”,他擅长画兰花和竹子。他一生中画竹子最多,其次是蓝和石,但也画松树和菊花。他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内容,图片,视频等均是来源于用户投稿和互联网及文摘转载整编而成,不代表本站观点,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在线联系站长,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本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作者:王龙华,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